当前位置:首页 治江焦点 焦点释疑 水土保持 正文
水土保持

廖纯艳: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践行新时期治江思路

2010年04月16日  来源: 63365

【记者】: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如何?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廖纯艳】: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末遥感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达53.1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0%,年土壤侵蚀量达22亿吨。在全国七大流域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总量均居首位。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90%以上。其中,长江上游是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尤以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三峡库区最为严重。长江中游的水土流失集中在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诸水系等一些重要支流的中上游。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从建国初期就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正式将治理开发长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了搞好中下游防汛、搞好上游水土保持的指导思想,使长江的治理开发有了明确的方针、原则与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探索流域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模式,指导和推动水土流失治理,长江委先后在15省(市、区)开展了43条小流域试点。1983年,长江流域的江西兴国县和葛洲坝库区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片之列。1989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等四片首批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从此翻开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历史的新篇章。

随着国家水土保持投入的增加,又先后在长江中游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及大别山南麓的部分水土流失严重县开展了重点防治。

【记者】:1989年开始实施的“长治”工程,成效如何?有哪些数据可以说明?

廖纯艳】:二十年“长治”工程建设,保护了长江上中游地区珍贵的水土资源,改善了治理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存发展状况,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如何?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廖纯艳】: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末遥感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达53.1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0%,年土壤侵蚀量达22亿吨。在全国七大流域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总量均居首位。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90%以上。其中,长江上游是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尤以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三峡库区最为严重。长江中游的水土流失集中在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诸水系等一些重要支流的中上游。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从建国初期就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正式将治理开发长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了搞好中下游防汛、搞好上游水土保持的指导思想,使长江的治理开发有了明确的方针、原则与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探索流域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模式,指导和推动水土流失治理,长江委先后在15省(市、区)开展了43条小流域试点。1983年,长江流域的江西兴国县和葛洲坝库区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片之列。1989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等四片首批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从此翻开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历史的新篇章。

随着国家水土保持投入的增加,又先后在长江中游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及大别山南麓的部分水土流失严重县开展了重点防治。

【记者】:1989年开始实施的“长治”工程,成效如何?有哪些数据可以说明?

廖纯艳】:二十年“长治”工程建设,保护了长江上中游地区珍贵的水土资源,改善了治理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存发展状况,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水土流失治理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治理的速度赶得上流失的速度吗?

廖纯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目前全流域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29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低标准的治理。水土流失按土壤侵蚀强度可分为剧烈、强度、中度、轻度等不同的等级。统计数中的29万平方公里治理面积并不是说治理完后就不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只是降低了水土流失的等级,比如由原来的强度降到了中度,中度降到了轻度。而且,还有不断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抵消正在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严重依然是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形势仍不容乐观。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流域每年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以上。此外,当前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建设与加快防治步伐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充分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效益,成为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破解的难题。

【记者】:对流域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是实施流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几年水土保持局在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在哪些方面加强?

廖纯艳】:这几年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认真落实水利部办水保[2004]97号文精神,切实抓好以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积极推动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等措施,使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2009年,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专项行动中开展执法检查达1.6万次,涉及各类生产建设项目3.2万个,下发整改通知书1.1万份,督促整改到位项目1.7万余个,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和水土保持规费征收也取得了积极突破,流域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达到94%以上,年水土保持规费征收突破了3亿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逐年提高。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按照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原则,强化流域管理,针对当前流域资源开发集中和强度大的地区,明确重点监督管理区;认真落实水利部办水保[2004]97号文精神,以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为突破口,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落实管理措施,强化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有效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涉及范围有多大,这一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廖纯艳】: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组建于1990年,是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建立的面向广大山区农村部署的监控网络系统。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目前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共建有1个中心站,3个一级站,8个二级站,56个监测预警点和18个群测群防重点县,拥有300多名专业监测预警人员,监控面积覆盖了长江上游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市)的11.34万平方公里,保护着30万人和数十亿元固定资金的安全,也成为长江上游山区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山地灾害监控网络。

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组建以来,坚持站点预警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成功预报处理了滑坡泥石流灾害264起,撤离和转移群众3.8万人,特别是在“5.12”汶川达地震中,成功预报了甘肃文县关家沟泥石流灾害,挽救了200多人的生命安全,为保护长江上游山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贡献,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山地灾害预警预报经验。

【记者】:这几年我委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在今年长江委工作会议上,蔡主任提出要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等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土保持局将如何落实这一任务?

廖纯艳】:2003年,我委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正式挂牌成立。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成1个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15个省级监测总站和72个地(市)级监测分站,有监测点近2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流域范围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依托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和发展,各级水土保持监测部门开展了以重要支流和重要区域为主的大范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取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监测成果,流域水土保持基础数据不断丰富和完善。

长江水利委员会从2000年开始,先后开展了两次全流域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完成了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嘉陵江流域、金沙江下游、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怒江流域、“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等重点支流和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并建立了本底数据库,监测面积覆盖了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流域100多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生产建设项目和重点治理工程水土保持专项监测工作也有序开展。据统计,全流域已有1.39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专项监测,依托监测成果建立的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2007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截止2008年,流域各省(市、自治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已陆续发布了水土保持公告19份,为国家宏观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信息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委党组确定的治江新思路为指导,以加快推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流域重点重点水系和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水沙监测工作,摸清家底,及时掌握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展和成效等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建立健全涵盖重点治理、监督管理、动态监测、滑坡泥石流预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水土保持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为维护健康长江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继“长治”工程之后,国家又先后实施了“云贵鄂豫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和“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这两个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如何?对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廖纯艳】: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是长江流域首次利用外资开展水土保持工程的项目。该项目2006年9月正式启动,涉及云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37个县,总投资16.2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行贷款1亿美元,欧盟赠款1千万欧元。项目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扶贫为宗旨,一期工程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7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4平方公里,完成投资6473.61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长江上游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对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治理区群众增收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并借助这一平台,我们能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生态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多渠道融资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的项目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估体系,对整个长江、珠江水土保持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区,由于库区及上游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表岩层疏松,加上陡坡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该区域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水源区的水土流失又直接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2007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在陕西安康正式启动实施,计划在5年内投入资金34.97亿元,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陕西、河南、湖北3省25个县(市、区)690条小流域,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02万公顷。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是直接服务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土保持工程,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减轻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保护和改善水源水质和生态环境,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长期发挥,同时对于增强水源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您如何评价?

廖纯艳】: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效显著。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监督管理规范有序。建立健全了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的配套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机构;以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为重点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强化;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新的突破。二是重点治理成效显著。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显著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夯实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着力培育农村支柱产业,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三是基础工作不断加强。水土保持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科研成果丰硕。

【记者】:目前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有什么要求?新形势下,应从哪些方面加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廖纯艳】: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新一轮修编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长江上游“四大片”和其他重要支流水土流失初步治理任务,全流域8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或生态修复,逐步实现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全民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显著增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人为水土流失基本遏制;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基本建成,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公告发布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流域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上述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二要坚持分区防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不同区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三要坚持多部门配合、协同推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四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强水土保持基础工作。

【记者】:您个人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长江流域水土流失?

廖纯艳】:首先还是要唤起人们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农村,要让农民意识到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最后会使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城市,要教育人们,不爱护保护环境,就会喝脏水,吸污染的空气,不可能健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做到水土保持,人人有责。当然公众意识转化为行动还有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国家应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长江流域现在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还需几十年才能初步治理一遍。投入不足,治理速度缓慢,与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治理进度。

第三,应该加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社会参与,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记者】:您到长江委工作后,一直都从事水土保持工作,这些年来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比如,大家在思想认识上或是工作方面的?

廖纯艳】:我大学毕业分到长江委后就一直从事水土保持工作,至今已近三十年了。这些年特别是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感触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近年来全社会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讲,我对水土保持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我想这些信心来主要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来自于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来自于我们这些年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

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