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获奖作品欣赏:谫读成绶台

2014-09-24  来源:63365

前面的话

成绶台先生一再对我说:“我的作品没有什么值得你研究的,不要浪费你的宝贵时间了。”做晚辈的哪敢言忙。

成老先生是长江委的老宣传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悠悠三峡情》、《三峡之恋》、《长江潮》、《长江之恋》等散文集6部,获得过屈原文学奖。其中,长篇报告文学(与人合著)《百年梦想》荣获中国青年图书奖。成老先生建国后就参加到长江的水利事业建设中,他说:……我写的书只是说明了我毕生从事长江建设,直到73岁还在为之奋斗、为之歌唱!说来有点荒诞,成老先生至今我还没跟他见过一面,他的耳朵、眉毛、眼睛是怎样的,在我的心中都是凭想象来填充的,可我绝对相信老先生对我说的是真话,因为,1976年7月,成老先生率领的长江源头探险队已经载入史册。一个文化人,率领一支由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组成的28人科考队向无人、无路、无图的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挺拔,这是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力呵!这是何等的悲壮!古至今文人中,实实在在的拿笔又拿枪的似乎只有辛弃疾一人。成老先生的传奇一般的人生经历里迸发出的淡紫色火花,令我们这些晚辈惊羡的同时又汗颜不止,老先生是用自己的心和身体为长江歌唱,面对这样一位可敬老人和他的著作,我不敢怠慢,压住手头正在做的项目,开始认真研读老先生的著作。我力争抛开我对老先生个人情感的羁绊,用理性的艺术的审美眼光来评判文章。

执著的独唱者

成绶台无疑是中国水利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南京市委组织部把成绶台分配到长江委,没想到从此他就没有离开过长江,他毕生处在长江水利建设的前沿,有着和长江同呼吸、共命运的恋江情结。作为作家的成绶台,一辈子写的作品都是有关长江的,他把自己毕生的公私之爱都献给了长江。我以为收录在《长江潮》里的一篇篇散文和《悠悠三峡情》中的部分作品才是成绶台创作的精华,它像青藏高原雪山悬崖上盛开的一朵朵雪莲,卓而不妖、灵而不俗。《百年梦想》是写长江的经羽,众多的散文佳构是写长江的纬扇,读完成绶台的全部作品,经纬交织,眼前出现的是一个立体饱满的长江形象。成绶台的文学创作始于五十年代,新的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和新生事物,吸引了散文的创作,因而涌现了以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为代表的一批重要作家,是纪实散文狂飙突进时期。长江的脉搏剧烈地跳动着,《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的编制、荆江分洪工程的兴建……如潮的激情在成绶台生命中汹涌澎湃。成绶台在这样一种强烈的生活氛围中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加上他本人热爱生命、热爱事业的个体气质,使得成绶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贯穿着一股阳性的浪漫主义的大美之风。他把对于历史、现实的老道经验和内心的真实感悟营构成一个艺术的多维空间,空间内所拓展的审美世界,产生了作品独有的丰姿和特有的内质,给予读者别致的启迪和难伏的感染。

我以为,成绶台的散文具有:一、醇烈的抒情性以及情感空间和时间的立体广阔性。成绶台的散文是在长江浪涛里撷起的一朵朵浪花,有时着眼一点或一处,天马行空,思维发酵无限,很短的一篇文章也可以写得一泻千里且大气磅礴。二、强烈的悲悯感。治理长江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又是那么的曲折多变,长江的命运牵挂着成绶台的心,作家的心理是复杂焦虑的,他的这种痛苦不是自怜自艾的“私人痛苦”,而是承袭了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悲悯传统的。《长江涌起春潮》、《三峡在呼唤》、《夔门》等等作品无一不灌满着这种浓郁的真切的心理情愫,我说的这一点,成绶台先生可能不那么服气,只好在后面的文字中细叙。三、鲜明的色彩感。成绶台散文中的一花一萼、一草一木等等客体都被他的感情主体转换成鲜活的意象,画面感色彩感明丽淡冶、藻血精神。“每个山尖,缠着团团白雾,像是一个个绿色的馒头”、“一顶顶黑色的、白色的、黑白夹杂的毛毡帐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广阔的高原草地上。那美煞人的羊群,活蹦乱跳,你挤我搡,远远看去,就像碧绿的翡翠盘子里,滚动着洁白晶莹的珍珠。”像这样的句子在文本中俯拾皆是。成绶台倒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文中景物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不然。世界万物,若为情染,即可达到明人袁枚所说的“鸟啼花落,皆与神通”的境地。

成绶台的纪实散文中深沉、凝重、大气、真挚的风格和气息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梦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文中叙述的时间跨度之长,历史人物之众广,核心事件之分量,还有文中众多人物忧国忧民之理想的精彩透视,驾驭文字功力之淳熟,实为一部史诗式的宏智力作。

火热的赤心 时代的强音

时下文坛讴歌我们这个时代各个方面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一个个实在的人,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的作品太少了,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少的。重读成绶台好多六、七十年代创作的散文作品,让人的热血再一次被充起,那些篇什很少有程式化的痕迹,清新纯真,诗意汩流。《怀念远方的亲人》、《水晶世界水晶心》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之作。

“难忘的印象,往往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偶然获得的,但是,当你一旦得到它以后,那么,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不论时间多么远长,你也不会把它遗忘。”(《怀念远方的亲人》)

一个年轻的岗拖水文站站长,率领几个同样年轻的水文战士,他们到气候恶劣荒无人烟的通天河上去建站。辎重累累的一辆汽车行进在雪深路滑的山间小道上,他们吃着难于下咽的青稞面,睡在架在冰冻刺骨的雪地上的帐篷里;他们累得鼻子冒着鲜血,高原缺氧害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还要穿过几座四五千米的大山,他们思念他们的亲人,亲人也牵挂着他们,正因为有了这双向的精神支撑,才涌起了无限力量,鼓舞着他们向目的地进发,向着他们的理想进发……场景是多么地悲壮,文中没有一星虚伪的程式化语言,文字质朴干净,感情的自然流淌和文本载体上的方块字营构的音韵流程相慰贴,散发出素雅平远的审美效果。我以为《怀念远方的亲人》是他众多散文中写人性之美最好的作品。

“又是一年了,南津关的树由青又变黄,长江的水由暖又变凉,这些远方亲人的影子,时时在我心中激荡,在上自沱沱河沿、雁石坪,下到海口的徐六径,在这雄伟的万里长江上,在幅员辽阔的长江流域之内,几乎到处有我们亲人的足迹……

请怀念这些远方的亲人吧!当我们在使用一张蓝图的时候,……”(《怀念远方的亲人》)

我觉得这是作家成绶台情感意识的真实流动,带给我们读者受众的是长远的内在的真切感动。

《水晶世界水晶心》、《女风钻手》、《汇报》和《开拓者》虽然都写得有些单薄稚嫩,但文中那两个含有一颗金子样心、浑身璞玉的藏族青年,那个美丽而又勤劳聪敏勇敢的董姑娘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象。

读过《怀念远方的亲人》一类的文章,再来读《长江水》以及《冰峰雪霁》、《啊,夔门》等等文章,完全难于相信是成绶台的手笔。他的这一类文章的风格与上面提到的散文风格迥异。一类似夏夜的清风、秋夜的虫鸣,一类似水流花开、滚滚雷霆。《长江水》和《啊,夔门》是成绶台这一类散文中最好的文章。长江的光辉和山川原始的狞厉美催发着作家激越的情思,这些作品几乎是一气呵成的。

“为什么无论阳光明媚的春日,或者寒凝大地的冬天,你总是这么匆匆地奔腾向前?

长江的水呵,长江是你的逆旅,你是长江的百代过客。自从离开栖息在世界屋脊上的各拉丹东母体,便铸就了你这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性格。

……

在横断山区,你摆脱了澜沧、怒江两位美女的诱惑;在玉龙山下,你敲响震天的石鼓为你助威,依然折向东南,至今留下了世界奇观——石鼓大拐弯!

……你大笑三声,留下三个深深的酒窝——洞庭、鄱阳和太湖!”(《长江水》)

这些饱含激情的句子,把长江刻画得活龙活现。长江的风貌、长江的内质,长江的粗犷、长江的韵势,在我们面前裸露无遗。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虽然也写了三峡的奇、险、雄、幽,但通篇读完给人的感觉有点“做”;郦道元的《三峡》也只简略地写了长江一个局部的气势,何况,郦道元本人一生都没到过长江,他写《三峡》只能借用别人的资料和有限的想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成绶台毕生和长江融为一体,对长江有一种诚挚的痴爱,加上他扎实的国文功底和强烈的审美感受,所以,成绶台写的《长江水》是我看到的凝写长江的最好的文字之一。

成绶台的《啊,夔门》风格和《长江水》一脉相承,不足千字的短文内涵饱满,气势雄浑,难觅人工斧凿之痕,实为难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成绶台的好些佳构实际上是散文诗,那一串串文字凝垒的,似灵芝,似雪莲,晶莹剔透,熠熠夺目,灵醒摄魂。《峡江的泡漩》、《灯影峡》、《神女在呼唤》、《红灯在闪耀》、《中国的新长城》、《踏着古老的河床沉思》、《金色的成都平原呵》、《神秘的各拉丹东》等等都是写长江的,作家不厌其烦地、一唱三叹地、多视角多侧面地把长江的巍峨身躯和繁复的五脏六俯描绘得多彩多姿生机盎然。

《电光在长江上闪耀》、《大江灯火》、《抢救》、《骤雨狂涛只等闲》是那一个时代长江治水人火一样的热情和健康的心理历程的逼真记录,今天读来,仍然叫人难于释怀。

收集在《悠悠三峡情》这部散文集中的《揭开长江源头的奥秘》是他写的一系列描写长江探源散记中的最重要的作品。《揭开长江源头的奥秘》写得舒隽自如,从容不惊,娓娓道来,似行云流水,令人流连忘返。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谜。两百多年来,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怀着各自的目的向长江的源头挺进,最后都遗憾而归。美国人洛克希尔、英国人韦尔伯、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人斯文赫定……他们的探险梦都被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撕得粉碎。成绶台不仅是一位作家,重要的是他就是这次举世无双的探险队的领队,所以他的这篇《揭开长江源头的奥秘》提供的详实信息使人信服。类似的文章易写成流水帐似的直浅文学,成绶台深谙文章此忌,行文时,他虽然也是以时间为经,在叙事的纬度上掌握得十分地到位,虚实相映,繁略互衬,读完全文,整篇文章就像一棵挂满硕果、但又是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文中展现的独一无二的水文、地质、生物、文化等等信息早已超越了文本所谓纯文学意义的内涵,是一篇独特的、珍稀的纪实文章。

按散文的分类来看,成绶台散文作品中既有叙事抒情的、游记似的,也有纪实的、忆旧的。按风格来剖析,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激昂的。这是个有点复杂的作家。读过那些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最明显的感觉是没有一点刻意做秀的。成绶台的散文短小精悍,寥寥片语,尽述心事;语言凝练饱满,一颗颗文字富有生机。不少篇章像泼墨似的山水画,风动水灵,吸人眼球,雄浑磅礴。成绶台散文中的领袖们、大坝建设者、水文人、钻探工、设计工程师是这一幅幅真实“山水画”中的着力部位。美是自由的象征,成绶台善于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发现“道”。“道” 是无形的,完全靠体悟,我们要把情感化为艺术的方块字,就必须把这些“道”通过意象来表达,这些有形的意象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你找不找得到它,你找得妥不妥帖,就决定一个写作者的水平高低。成绶台思维活跃,激情飞扬,大自然的奇崛神秀、天籁瑰异等等“道”总能在他的脑中迅疾转换为审美意象,再凭借其内在的力量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小说是通过一些现象来掩藏心灵的微妙,散文更多的是描写一种心境,是一种真诚的心情流淌,成绶台的散文中还是无意流露出淡淡的悲悯意识,他往复地为长江吟唱,他为长江急和忧,内涵这么丰富的一条江,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还远远不够,对长江的开发和治理的精神寄托与向往是作家成绶台心灵中最真实的写照,他的散文具有诗一样的质地,浓郁的抒情中咕咕流淌着人生哲理的清泉。

成绶台的许多散文取材重大,多从大处行笔,往往容易流于空廓和短促。他在60年代创作的部分散文写得有些程式化,打上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说教大于叙述,叙述大于描写,这是文中显而易见的稗类。

《百年梦想》:一部关于三峡工程脊梁的雕塑

成绶台与人合作的《百年梦想》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我看关键是这部史诗一样的报告文学既有新闻作品的独特性和时效性,同时也具备纯文学作品的形象力量。

我重读《百年梦想》,还是顿觉五内沸腾,思绪飞扬,不能自己。

文本中高扬的是一种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精神。它折射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是广阔深厚的。

这么大一个题材被作者驾驭得那么完美,是要功底的。很多章节使人的心灵重复的受到震撼,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百年梦想》在广阔的时空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最具中国良心的英雄群像,我是把它当成小说文本来阅读的。因为成绶台写的是一座大坝和一群人的命运。一座大坝的命运牵动了那么多人杰的情感起落,实为精彩,成绶台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孙中山、萨凡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张震、林一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作家刻画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

一部报告文学,描写的时间跨度达一个世纪,围绕着一座大坝发生了那么多历史事件,其中穿插着那么多的历史人物,由于作家的理性筛选和艺术处理,文本写得丰满迷人,袅娜多姿。

林一山是文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

林一山主持长江水政后,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的知遇之恩让林一山的性情产生了剧烈的脉动。毛泽东曾经对党内同志说:“驯服长江,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这么个人(注;指林一山),不容易呀!” 一个人的一句话有时候往往冥冥中导引着生命的走向,毛泽东的这句话决定了林一山个人一生的命运,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精神的巨大力量。因而,林一山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长江。

正因为林一山一辈子都没离开过长江,所以,林一山成了作品中一个自始致终不可或缺的最有分量的人物,作家才在他身上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文中第八章《一个原则与一项工程》写得最为精彩。兴建葛洲坝工程,最先提出方案的是林一山,最先反对工程上马的是林一山,建设中的葛洲坝最后更是得以于林一山的临危受命,才使葛洲坝工程顺利完工。林一山在北京饭店等候周恩来的召见,而周恩来迟迟不能出现……短短数言,把周恩来的苦楚、林一山的忧虑不动声色的烘托出来了。面对葛洲坝工程草率施工中暴露出的质量问题,26000万元人民币打了水漂,周恩来发火时只说了四个字:挥金如土啊!不用细节的丰富,不用气氛的渲染,一个共和国总理痛心疾首、忧心如焚、无可奈何的心态立刻丰满了。

《三个癌症病人的故事》也写得特别有力度。

张体学是李先念的老部下,他力主要求中央同意葛洲坝工程上马,葛洲坝工程开工后,质量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使张体学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周恩来在狠狠地批评张体学后,决定要林一山领衔挂帅,而林一山又是葛洲坝工程的坚决发对派,为了维护中央的决定,他临危受命,反过来又积极投入到葛洲坝工程的精心建设中。张体学是葛洲坝工程上马的狂热推动者,当缺乏技术上支撑弄得工程无法进展时,他,这位林一山的对头是那样地光明磊落和虚怀若谷,他主动与林一山合作:一切为了葛洲坝工程的建设。周恩来猛批张体学,要林一山来收拾葛洲坝工程这个“残局”,林一山会不会从命呢?张体学深情地渴望着林一山的表态支持,那深情的一瞥是如此地传神,像一个特写镜头,使人难忘。林一山和张体学在工作中常有争论,两个人的出身不一样,两个人的知识背景不一样,两个人的气质性格不一样,因而两个人的矛盾有时处在不可调和的状态,官司闹得不好就打到李先念、周恩来那里去。围绕建坝的困惑和艰难历程,作家们把林一山和张体学写活了。

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一个跨世纪的工程,一桩桩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串串光鲜的人物,被作家通过过硬的情节和逼真的细节凝构得富有强烈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

描写张震将军的那一章《上将和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样是本书的精彩片断。一个管军事的将军和长江的缘分那么重:渡江之役、热助长江源头探秘、葛洲坝工程的领导者之一、在生之年对三峡工程的关注。

三峡工程的几起几落,孙中山的遗恨,毛泽东的雄志未酬,周恩来的心力交瘁,邓小平的果断和刚毅,江泽民的热切期望,李鹏的身心力行。还有那一个个叫得出来的和叫不出来名字的长江委专家和水利工作者、国内外三峡工程的热心支持者,是他们,是他们的一腔热血和理性的劳动浇铸了那座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和脊梁的大坝。

《百年梦想》写得深沉而激昂,通篇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最缺少的。面对这一群充满时代和民族精神的英雄群体,我们的热血不断地被涌起,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思索: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现实的……

《百年梦想》就艺术上来看,是一种真正艺术上的自觉,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它在艺术建构上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一个个人物行象色彩鲜明,焕发出不凡的艺术感染力。文本中多侧面、多层次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透视,使得读者对这一宏伟的工程有了细致入微的理解和认同。

《百年梦想》的语言是过滤了的现代口语,文字干练、有密度,读起来能勾起人的阅读欲望。

有关反对三峡工程上马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文本中也得到了叙述,但单薄力稀,使得文本显得有些“扁”。如果把这样的一些事件和人物着力聚焦后加以刻画,把他们的心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将更加丰满迷人。

 

文章作者:丁良卓责任编辑:刘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