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春秋(二):科技篇

作者:孙录勤 文章来源:63365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8日

大 院 春 秋

    ——谨以此文献给长江水利委员会大院60华诞     

  孙录勤

科技篇:技术密集、精英荟萃的大院

科技立委、人才強委,是长江委自成立以来就立下的“规矩”。林一山在组建长委会之初,就求贤若渴,广纳贤才,一时间,长办大院群英荟萃,人才济济,以至于1953年2月毛泽东在“长江”舰上第一次接见林一山时,对长委会“工程师讲百,技术员讲千”的实力很是惊讶和赞赏。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办已经有了上万人的职工队伍,号称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办公室,不但“人多势众”,而且“兵多将广”。行政领导层个个都是老革命,技术领导层个个都是精英,集中了美、英、德、日的留学回国高级人才和多位留苏的副博士。如:长科院院长何之泰留过美,一级工程师;副院长李云梦是留美博士;长办总工程师李镇南留过美,一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杨贤溢在美国参加过萨凡奇三峡计划的设计工作;副总工程师曹乐安留英,二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周尚留德,二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王源留日,三级工程师;只有后来提拔的副总工程师王咸成是武汉大学毕业的,没留过学,但他也非凡人也。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就是,王咸成抽了曹乐安的“筋”:

1952年长办设计荆江分洪工程北闸闸室底板时,因当时技术所限,缺乏成熟的经验,曹乐安决定将国外运用于飞机跑道和高速公路的弹性地基梁和“威斯卡特公式”引入,得出需要的钢筋量较多;但闸室底板是分块的,主要受力方向和飞机跑道受力完全不同。当时的规划科长王咸成建议,改用简单的梁板公式来计算,可以抽掉一些钢筋。建议方案最终得到了北闸指挥部领导的支持,实践证明修改是成功的,节约了大约300多吨的钢筋。事后,王咸成受到表彰,曹乐安大师受到批评。这一真实的故事充分证明,长办人就是一根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

“文革”期间,长办受到严重冲击,林一山长期以来重视吸收各界知识分子参加治江事业的功绩,在 “文革”中居然成为打倒他的“口实”。造反派说他骄傲自大、招降纳叛。甚至一些参加革命过来的老干部对他也心怀不满,认为他过于看重“臭老九”,在林一山眼里,“老革命不如新革命,新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 在这一时段,长办曾多次面临缩编、裁并和解散的困境。上级有关部门一度主张将长办6000多名的技术人员缩减为450人。周总理闻讯后当即指示,“长办不改组,不撤销”。是总理在关键时候力挽狂澜,保全了长办,挽救了长办。

1978年粉碎了“四人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长江水利建设尤其是举步艰难的三峡工程带来新的机遇。此后的20多年里,大院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围绕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围绕三峡、南水北调、长江堤防、长江流域规划等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弘扬“团结、奉献、科学、创新”的长江委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矗立了一座有一座丰碑。到了1983年,长办职工总数已达12400人左右;2000年底,长江委在职职工已达19400人左右。

到了2002年,长江委适应新世纪治江工作的需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机构改革,成为“政、事、企”分开运作并统一管理的新型流域管理机构。从此以后,长江委由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三部分组成,分别承担流域水行政管理职能、基础事业职能和以勘测设计为主体的技术服务职能。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水文局、长科院等基础事业和长江设计院等科技企业,是构成流域机构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流域水行政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水文、科研等基础事业总体发展良好;设计院、总公司等企业的经营呈显著增长的态势,取得了包括三峡、南水北调设计等重大项目在内的杰出成就,为治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长江委现有在岗职工1.8万人,其中委机关约300人、事业单位约6000人、企业约1.2万人,有离退休人员近1万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7600 多人,累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8人。长江委所属的基层单位上至长江源,下至上海滩,遍布大江南北10多个省、市、自治区。

长江委大院目前云集了政、事、企20多家委属单位,约3000多人。委属的正厅级单位就有5家,包括水保局、水文局、长科院、设计院、总公司。根据机构设置,大院进行了新的规划和功能分区。以红楼为界,大院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俗称北院、南院。北院为行政管理中心和防汛指挥中心,分布着长江防汛科技大楼、会议中心、档案大楼、长科院大楼等建筑;南院为技术支撑中心,分布着长江设计大楼、水文测报大楼(综合服务楼)、防汛调度大楼。

让我们由北到南逐一浏览一下吧。

北院临近黄浦大街是长科院大楼及周边建筑群,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长科院始建于1951年,属国家非营利科研机构,是水利系统四大科研院所之一,下设16个研究所(中心),7个科技企业,并设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58年,毛泽东主席曾在武汉接见了首任院长何之泰博士。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长科院。1987年,李鹏总理为长科院题写院名。2003年,长科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60多年来,长科院承担了200多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科研工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00余项。长科院在沌口建有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河工模型——长江防洪模型。

这的确是一个科研实力很强的单位,不信你听听黄浦大街对面161医院两个病友的对话就明白了。一天上午,两个手术后的农民工兄弟在医院院子里晒太阳,一个头上缠着厚厚的绷带,一个头皮被用针线缝了密密麻麻一圈,估计刚做过开颅手术。望着马路对面长江科学院大门,两位大哥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这是个啥单位呀?”

“你脑子不好使还是眼睛不认字啊?没看到牌子呀?是长江科学院。”

“长江科学院是干啥的?”

“你真是个苕!肯定是搞科学研究啊!这都不懂?”

“那这个单位的人一定很厉害吧?”

“那还用说,这个长江科学院就像中国科学院,里面全都是科学家!”

两位病友给了长科院如此高的评价,虽然是大病未愈时的夸大之词,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长江防汛科技大楼,作为长江流域水行政管理中心,长江委的决策层就在此办公。这里除了设有长江委机关17个部门约300人的参公队伍外,还有一个正部级决策机构——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简称长江防总,其日常办事机构就设在楼内。长江防总由湖北省省长担任总指挥,长江委主任担任常务副总指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级政府分管防汛抗旱的副省(市)长担任副总指挥。每年召开的指挥长会议,成为流域层面长江防汛抗旱工作最高规格的议事形式。

 

长江防汛科技大楼内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正厅级单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这个单位作为长江委单列机构,成立于1976年,第一任局长由林一山兼任,80年代曾一度悬挂着“水利电力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双重领导的牌子。这个单位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水安全战略的今天,其重要地位愈加凸显。

长江防汛科技大楼西侧是2007年新落成的长江档案馆。长江档案馆馆藏档案约140万卷件,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水利专业档案馆,最早的馆藏档案为清朝同治年间(1865年)的水文资料。长江水利档案是治江工作的成果结晶和真实记录,是几代长江委人形成的宝贵财富,对总结治江经验、认识治江规律、提升科研与决策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长江委档案工作曾得到过毛主席的亲自关心。1962年6月26日晚,水文勘测楼西头地下室汽油蒸发自燃引起了爆炸,造成楼体部分垮塌,该处存放的水文档案资料、水文原始记载簿和水文年鉴等经抢救清理后,损失仍较严重。事故惊动了中央。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电话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今后水文资料要复制3份,存放各地保管,一防止毁坏,二作为备战措施。”这也成为日后档案资料保管铁的纪律,一直延续到现在。

长江委会议中心,地处长江防汛科技大楼西南侧,新大门的正前方,背靠总后武汉基地,目前成为长江委重要会议、重大庆典的举办地,也是长江委的接待中心和职工食堂。

而红楼,长江委昔日的标志性建筑,如今作为南院北院的分界线,不再居功自傲,“放下身段”,成为容纳了综合管理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宣传出版中心、机关服务中心等保障型事业单位的事业综合楼。

红楼以南,属于技术支撑中心,主要耸立着3栋20多层高的雄伟建筑,即新建的长江设计大楼、水文测报大楼(综合服务楼),另外一栋就是已经有20多年历史、正在进行改造的长江防汛调度大楼。防调大楼临街面墙上的三个醒目水位线标志,分别指向1931年、1954年和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成为一种历史的印记,警示人们:水患人命关天,水官责重如山!

说到长江设计大楼,不能不提他的主人——长江设计院,也是长江防汛调度大楼的新主人。长江设计院在业内大名鼎鼎,享誉中外,2015年底的人民日报有专版报道。作为从事工程勘察、规划、设计、科研、咨询、建设监理及管理和总承包业务的科技型企业,长江设计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人,2013年以来连续3年夺得国际工程咨询界“诺贝尔奖”——菲迪克大奖,其综合实力一直位于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百强、水利水电勘察设计单位之首。三峡工程是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集大成者”,也是长江设计院的“扛鼎之作”。60多年的积累,使长江设计院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机构之一,先后出色完成了丹江口、葛洲坝、三峡、水布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数以百计的国家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代表了水利水电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就在2015年5月22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秘鲁总统乌马拉的共同见证下,长江设计院院长钮新强院士与秘鲁农业部水务署胡安署长,在秘鲁总统府签署了秘鲁南部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协议。如今,长江设计院的业务市场已覆盖到世界40多个国家与地区,真正实现了“饮马长江, 走向世界”。

水文测报大楼的主人是水文局,成立于1950年2月,这是一个具有管理职能的完全公益类事业单位,其技术实力在全国水文系统首屈一指。水文局下设7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控制断面设有水文站118个、水位站264个、雨量站25个。1998年7月,朱镕基总理曾到水文中游局城陵矶水文站视察工作。2005年7月1日,水文局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118个中央报汛站自动报汛。60多年来,水文局为流域防洪减灾,葛洲坝、三峡、南水北调等一系列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流域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分析研究和设计成果,收集了较为完整的系列水文测验资料近2.8万站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沙流等重大突发事件中,积极开展水文应急监测与预测预报,为抢险救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就是知识分子“扎堆”、科技劲旅云集的大院。

责任编辑:梁宁
这个用来记录和显示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