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江资讯 文学天地 其他 正文

“金色岁月”——寄语今日长江人

作者:袁达夫 文章来源:63365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1962年10月,我从上海交大毕业来到长江委,就没再挪过窝。一晃53年弹指飞逝。长江水利水电事业波澜壮阔,我有幸成为浪花里的一滴水珠,历经了葛洲坝、隔河岩、三峡等几座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回首往事,浮想联翩,步步艰辛,历历在目。

初到长办,正处国家困难时期,我和新分来的大学生就住在长办老大楼水文局办公室的走廊上。生活条件艰苦不影响我们的工作情绪,大家都是为了实现建设长江水利事业宏伟蓝图而聚到一起。需兴建宏伟的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及一大批水电工程的长江流域规划很鼓舞人心,我们感到有盼头、有奔头,对未来充满信心。自豪感使我们精神抖擞,忽略物质上贫乏,理想的力量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源泉。

记得1975年至1976年间,我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的前身)做葛洲坝工程220千伏铝管母线研究项目。暑假期间,儿子幼儿园放假,妻子又出差了,我只好带着四五岁的儿子东东住校做试验。学校食堂离我的住所有1公里,有一次早上我从食堂打饭回来,儿子睡醒了见不到爸爸,实验室只有他一个人,坐在床上哭,我心里很不好受,哄着他、安慰他,我也流出了眼泪。有一次,220千伏母线正在做高压外绝缘性能试验,一不留神,儿子竟然悄悄溜进了实验室的高压危险区,我们都在室外观察,顿时大家惊呆了,我也吓坏了。只要儿子触摸到任何一个带电部件,就会触电身亡。可此时又不敢喊他,怕他惊慌。我只好蹑手蹑脚地走进去,把他拉出来,我把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之所以讲述这段“插曲”,就是说明我们这代人把事业看得很高、很高!

改革开放以后,水电建设大干快上,我们干工作的劲头更足了。1994年三峡主体工程施工设计进入高峰期、南水北调工程要提交报告,那时供电还不正常,为了赶任务,院内有的同志睡在办公室,电来了就干,停电了就在办公室休息,确保按时间完成项目任务。身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我和大家一起并肩拼搏,记得在1997年2月1日至4日,三峡总公司组织专家对三峡工程的首标——三峡二期工程大坝和电站厂房土建施工招标文件进行了审查。根据三峡工程施工总进度的安排,要求设计院在当月25日必须将打印好的招标文件交与三峡总公司,开展招标工作,以利于1997年11月大江截流后,立即进入二期主体工程的建设。完成任务的实际工作日只有不到20天,期间还包括传统的春节。2月5日,我率队参加审查的人员返汉后,立即进行紧急动员和部署。2月8日(正月初二)下午,参加标书编写的60位工程设计人员集中在长江委招待所,晚上,委领导亲临动员大会讲话鼓劲,我与参编人员同甘共苦,封闭式办公,日夜奋战十几天,完成了约130多万字、200余张图纸的招标文件编制工作。2月25日,当飘着油墨味的招标文件如期送到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贺恭手中时,贺总连声说:“好!好!长江委真是了不起!”,这段人生历程,至今还清晰的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还值得回味的事,是三峡工程建设中一批老技术人员,一直辅佐后起之秀接好班。我请他们工作,都非常高兴,尽心尽力。在完成重大技术设计项目中,负责厂房设计的陈万阳设计总工程师有高血压,他负责“电站厂房”单项技术设计工作时,当感觉到血压升得过高时,躺在病床上休息一下,再坚持看技术报告,感到血压又升高了再躺下来休息,就这样坚持审查完电站厂房单项技术设计报告。当年,我去看望一些病重的老同志,见面第一句话都是问:“三峡工程怎么样了?”我亲临目睹了这些,十分感动,这是我永远抹不去留在我心中的记忆!

正是这些光辉品质的沉积,三峡工程进入发电充水调试紧张阶段,发电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刻,我在工地立下了“三峡不发电不回家”的誓言!

我从心里佩服我们这个能打硬仗的团队!“高峡出平湖”的理想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能参加三峡工程的论证、设计、建设全过程,我深感幸运和自豪。因此,我对三峡工程有特殊的感情。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的信息使我喜悦、振奋!同时也标志着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流规——曾鼓舞并指引长江委人为之奋斗的目标都已实现。回眸过去的五十年,我们设计了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一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我们不仅为这些工程的兴建提供了优秀设计,同时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实践,提高了我院的整体设计水平,走在水电设计的前列,并造就了设计院的专家团队,其中工程院院士、勘测设计大师是专家团队中的杰出代表。我之所以这样说,我院的设计水平是在克难攻艰的大型工程兴建的实践中得到提高,人才得到培养,要出人才、出勘测设计大师、出院士只能到大型工程中去克难、攻艰、创新。

现在,我虽然退休了,有时还参加一些技术咨询工作,亲眼目睹了设计院这些年来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工作的艰巨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事业开拓等方面都远超我主持设计院工作时期,对此,我颇感欣慰!但我更想到长江水利水电事业的未来,长江设计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今日的长江人,同样需要有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样的长流规宏伟的治江目标,像当年林一山主任一样,勾勒出长江流域规划的大手笔,来鼓舞治江人,有理想和信念来支撑工作的动力。

我之所以说这些,已经完建的工程属于历史,当下的事业需要新一代人继续创造。长江流域广袤丰富的水资源是我们长江委人永远值得奋斗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的命脉,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长江委人有责任担当其开发建设和保护的重责。

很欣慰的是,几年前设计院已经敏感的预见到今后能源建设的新发展,除了继续保持水电建设新常态中的技术优势外,近年来不断调整、改革设计院的业务结构,开拓新的专业领域和新的市场,风力发电、太阳能、地下核电、地铁建设等等。时代的变迁,催人奋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如何再用长江水利水电建设的新理想、新目标团结激励全委职工?水电建设目前还有富矿,得到流域内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垂青,甚至形成竞争状态。我们做过前期工作的雅鲁藏布江大转弯的水电工程,有约7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如同3个三峡电站,具装机容量大、水头高、建设环境条件差、移民少的特点,是很鼓舞人心的项目。新的目标和市场要去千方百计主动争取、拓展。因此,今日的长江委人需进一步加强使命感、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周愿
这个用来记录和显示点击数: